和解書除了可以影響刑度外,在刑罰上還有什麼效果呢?
在審查是否假釋時,和解書屬於對被告有利之事項,所以,如果判決有罪,且有和解書時,宜妥善保存。
在審理過程中,通常和解後,法院在量刑的理由中,也會說明被告是否有與被害人達成和解,並做為量刑的有利考量因素,甚至在依法得給予緩刑的案件,有取得和解書,也是影響法院是否給予緩刑的重要因素。

但,有和解,法院一定會判比較輕嗎?
不一定。
法院的量刑會考量刑法第57條及相關加重、減輕刑罰的法定事由。
舉例幾個可能影響和解減輕效果的情況:
比如:
1.雖然和解,但不認罪,且法院不採信無罪的理由。
一般來說,和解屬於對於被告有利的事由,屬於犯後態度良好,知所悔悟的證據,但,如果一方面和解,一方面不認罪,且不被採信時,就有可能被認為飾詞狡辯,態度不佳,反而會從重量刑。
實務上,雖然有法官認為被告的辯解屬於其訴訟上權利,不對其為不利之認定,但依筆者經驗,更多的法官可能會認為,犯後態度不佳,且無謂的辯解,浪費司法資源,應該加重量刑。
否認犯罪要判重一點,也與一般國民認為做錯就要認,做錯還不認,應該要處罰重一點的國民感情相符。
過往曾有一婦女一審認罪並和解,但二審改主張無罪答辯,後來就沒有獲得緩刑的新聞案例存在。
2.雖然和解,但沒有履行和解條件的內容:
和解的條件如果是約分期付款,但在審理過程當中,就已經有未依約履行的狀況,等於被告針對自己的犯行,並未實際彌補被害人,難以認為被告真的已經知所悔悟,犯後態度良好。
不過,總的來說,
經過律師評估案件的證據不利於被告時,律師會建議當事人真心悔悟,取得被害人原諒,盡力彌補被害人,爭取被害人或其家屬同意和解。
林岡輝律師
114.06.18